2010年10月20日

7-11和學校的差別

作者簡介
◎鄭同僚/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副教授
鄭同僚,政治大學教育系副教授,專長為教育政治學、教育行政、與質性研究,曾教授另類教育學、班級經營、課程與教學等課程。由於長年指導實習教師,對於年輕教育者們如何經歷磨練而成為一位獨當一面教師的過程,有最貼近現場的觀察。「準教師之路」專欄,將提供管道給所有關心教育的人,重新思索我國「師資培育」的歷程。

中小學老師每個月領研究費,但從來不做任何正式或非正式研究的人並不少。有鑑於此,我告訴我的學生,要從實習這一年開始做行動研究,將來才不會保守僵化,誤人子弟而不自知。所謂行動研究,也沒啥了不起的學問,就是一邊工作,一邊研究自己的工作。譬如說,習慣於罵人的老師,反省自己為何需要罵人;習慣於恐嚇的老師,反省自己為何需要恐嚇人等等,都是好的行動研究題材。

最近我要求實習老師觀察他們班上被認為「最麻煩」的學生。一個在國小五年級實習的學生說,他努力研究了兩個月,又觀察,又記錄,但真的看不出來任何有意義的東西。我要他把所看到的事情講一講,他開講之前,一再表示真的沒什麼好說的,「很簡單,那孩子就是很無聊,幾乎沒什麼變化。」我心想,國小五年級的小孩子耶,兩個月沒變化,這不就是件大事嗎?怎麼會簡單呢?我要他仔細說說看。

那學生說,孩子被認為是「自閉、過動、知覺有缺陷」的。因為這樣的判定,這孩子上學時間有部分要到所謂「特教班」上課,有部分時間要回本班上課,這樣來來去去,主要是呼應教育當局所謂「回歸主流」的主張,也就是讓比較特殊的孩子習慣於和一般班級相處,將來比較容易適應主流社會的生活。

實習老師說,這孩子每天到班上後,就是做自己的事,常常班上上課時,他會自己起來走動,但也不太會干擾別人。老師認定他是特殊的孩子,從來就不理他,不管他,也不會去制止他上課走動的行為。根據這位實習老師兩個月的觀察,老師只有一次下課後和這孩子溝通一次,其餘都是放牛吃草,上課時,也完全不看他。實習老師結語說:「孩子在班上像個隱形人。」講完這些後,他又說,看了兩個月,就只有這樣,真的沒有東西可以反省的。我要他想想再想想,還有沒別的印象。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