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3下載
MP3內容:
劉珍:聽眾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潔:大家好,我是蔡潔,很高興我們又在文化咖啡館節目中相會。
劉珍:今天節目一開始的這首歌曲,我想許多聽眾朋友一定是很熟悉的。
蔡潔:是的,這是送別,是一首很好聽的歌曲,這首歌的詞是李叔同也就是-弘一法師寫的,這詞真美。
劉珍:是的,我把詞念一遍: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濁酒盡余歡, 今宵別夢寒。
蔡潔:李叔同先生的詞也是從唐詩宋詞中取材,這首我們從小學時候就開始唱的歌「送別」,在中國已成為離別歌中的不二經典,可 能許多人不知道他的曲是一首美國民謠噢。
劉珍:恩,是啊,送別的曲是一首美國民謠, 歌名叫「夢見家鄉與母親」(Dreaming Home And Mother),這是 約翰—奧德威 所作的曲。
蔡潔:我想很多人都想不到吧,因為李叔同填的詞,詞曲貼切,歌詞意境宛如當下,送別是他的代表作,淡淡的笛音吹出離愁,優美 的歌詞寫出別緒,讓人聽了百感交集,直覺得就是一首中國民謠。
劉珍:的確沒有人會懷 疑的。記得林海音女士作的「城南舊事」這本書後來拍成電影,主題曲就用「送別」這首歌曲。
蔡潔:恩,也因此讓這首歌更廣傳了。
【歌曲】
劉珍:李叔同的歌意韻悠長它是音樂與文學的完美結合,也代表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創,引領中國音樂開啟新風貌。我們來跟聽眾朋友 談談李叔同先生吧!
蔡潔:恩,好的,李叔同曾經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創始人之一,他是 我國最早出國學文藝的留學生之一;是最早提倡話劇,最早研究油畫,也是最早研究西方音樂的藝術教育家之一。
劉珍:是的,他開創了許多第一。但是他終身的「藝事」是書法,他的書法,更是達到了極高的境界,所以他被譽為20 世紀中國十大書法家之一。嗯,那我們就從一些記載中的資料敘述來跟聽眾朋友們聊一聊吧。
蔡潔:好的,李叔同先生是在1880年10月23日出生於天津一個官吏兼鹽商的家庭。取名文濤,他家境富有,父親是清道光進 士,母親有很高的文化素養,他天資聰穎,自幼好學,年輕時風流倜儻,狂放不羈,才華洋溢,思想活躍,曾以文藝鼓吹革命。在東京美術專科留學時,男扮女妝, 飾演《茶花女》等主角,轟動日本,他把門票的全部收入拿回中國賬災。
劉珍:李叔同的 祖父早年移居天津經營鹽業和錢莊。他的父親李世珍,自幼攻習儒學,後來考中舉人和進士,曾在吏部任職,不久辭官經商,繼承家業,成為天津巨富。他是父親在 68歲時與年輕的姨太太所生。李叔同幼年喪父,受母親的影響比較多。
蔡潔:他7歲時 開始誦讀《玉歷鈔傳》、《百孝圖》、《返性篇》、《格言聯璧》等傳統讀本。當時,他雖然不懂這些書的內容,但是他卻常常把自己關在書房裡努力的誦讀。再大 一點時他就開始吟讀唐詩、「四子書」及《古文觀止》等,他還愛好書法和篆刻,也寫得一手很好的篆字。由此可見,李叔同很早就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打下了比較 深厚的基礎。
劉珍:李叔同16歲時進入輔仁書院學習,17歲時隨天津名士趙幼梅學 習填詞,同時從書法篆刻名家唐靜巖學習書法和篆刻,小小年紀,已成為一位文采出眾的才子。後來定居上海。當時,上海聚集了很多文人墨客,也有不少文化社團 組織。在上海,李叔同他的詩、書、篆刻等作品常登上報刊,他也因此名聲大振,成為聞名上海的書畫名流。
蔡潔:1911年,李叔同學成回國。這時候,由於經商不善,他的家業已經瀕臨破敗。他不懂經商之道,經商也不符合他的志趣,所 以他對這些也並不十分看重。回國後,李叔同就以教師為職業,繼續從事樂歌和圖畫教學。
劉 珍:李叔同他先在天津直隸模範工業學堂教授圖畫,後來就職城東女學,教授文學和音樂。又受聘浙江省立兩級師範學校,過起了樸素清苦的教師生活。當時,這些 學校的聲譽很高。李叔同到該校任教後,由於師德高尚、學識淵博,深受師生愛戴,因此原本圖畫和音樂這兩門比較薄弱課程的地位也因此得到很大提高。
蔡潔:作為一名教師,李叔同對學生在學習上的要求是很嚴格的,但在生活上對學生們是關心備至,他曾用自己的薪水幫助學生劉質 平出國深造。在教學中,李叔同親自編寫各種講義,他撰寫的美術史教科書,是中國人自行撰寫的第一部西洋美術史。李叔同以深厚的傳統文化底子和西洋音樂、美 術學養,及其人格魅力和敬業的精神,培養了一大批音樂和美術的優秀人才,對我國近代文化史上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我國「五四」時期不少著名的音樂家、美術家 和作家,都曾受到過他的教誨。
劉珍:李叔同在音樂教育實踐中,始終把培養學生的審美 能力放在優先地位,這與他的老師蔡元培美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人格審美教育」不謀而合。在這方面,李叔同的同事和學生對他有過許多讚譽和評說。
蔡潔:他的同事夏丏尊曾說:李叔同對學生的感化力很大,只要提起他的名字,全校師生以及工役們沒有人不起敬的。他的力量是來 自於誠敬。他的學生豐子愷曾說:「他教授圖畫音樂,有許多其他修養作背景,他做教師,有人格作背景,好比佛菩薩那樣有『輝光』。他從不威脅學生,而學生見 到他自生敬畏;他從不嚴責學生,而學生自會用功。他是實行人格感化的一位大教育家。同事們都說自有學校以來,自有教師以來,沒有勝過他的。 「在教師中,同事們都不會忘記他;他從無怒容,總是輕輕地像母親一般的吩咐他們;同學中也有願意跟他到天邊的。也有立志以藝術作終身事業的。他深深的影響 著每個人。學生們都對他心存感激。
劉珍:李叔同教育學生的方式真的是非常好、非常成 功,真的是很不容易,也很難得,能夠讓學生這樣以他為榜樣,對他感恩至極。
蔡潔:是 啊!因為李叔同是付出真心來教導學生,自然很受到學生的愛戴。舉個例子,他的學生叫劉質平的,他不但視李叔同為恩師,更終身以慈父侍奉之。李叔同出家後, 一次他大病尚未痊癒,有位高僧請他到西安去宣揚佛學,他自己知道這次行程生死難卜,所以臨行前他立下遺囑。劉質平見到遺囑後,心想老師此行兇多吉少,便立 即跑到碼頭,苦苦相勸,最後把李叔同背下船來,送回原地繼續養病。
【音樂】
劉珍: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潔:我是蔡潔。今天為聽眾朋友介紹的是中國現代藝術之父—李叔同。我們剛剛談到李叔同開創了許多第一,他還曾經做過一件驚世 駭俗的事噢。
劉珍:噢?是什麼事情呢?
蔡潔:1905年4月,李叔同的生母病故,他和家眷一起扶送母親的靈柩返回天津。在治喪時,他衝破傳統的外喪或偏房靈柩不得進 門入廳的傳統習俗。他力排眾議,棄舊鼎新,不僅在家中為母親舉辦「追悼會」,還不讓家人穿白色孝服,全部改穿黑色服裝,拒絕接納喪儀,由弔唁者致悼詞。他 自己則坐在鋼琴旁,自彈自唱悼歌。
劉珍:李叔同這樣的舉動在當時一定讓人覺得是很新 潮的作法。
蔡潔:是啊,記載中說天津的《大公報》對此還做了報導,稱讚李叔同是「新 世界之傑士」。為表達喪母之痛,李叔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李哀。這時是晚清末年,與許多知識份子一樣,李叔同面對國家河山破碎和社會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現 實,在報國無門的苦悶心情下,決定東渡日本留學,探求救國之道。行前,他按《金縷曲》詞牌填寫《留別祖國並呈同學諸子》一闕,詞中有「二十篇文章」抒發了 他離別祖國前的愛國情懷和抱負,他這樣的舉動再當時也是震驚一時。
【歌曲】
劉珍: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潔:我是蔡潔。今天為聽眾朋友介紹的是中國現代藝術之父—李叔同。
劉珍:除了「送別」之外,李叔同還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中文填詞的歌曲,叫「憶兒時」噢。就是我們現在聽到的這首歌曲。
蔡潔:是,憶兒時的詞我也把它念一念:
春去秋來 歲月如流 遊子傷漂泊 回憶兒時 家居嬉戲 光景宛如昨
茅屋三椽 老梅一樹 樹底迷藏捉 高枝啼鳥 小川游魚 曾把閒情托
兒時歡樂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兒時歡樂 兒時歡樂 斯樂不可作
劉珍:憶兒時也是中文化的 西方民謠。這首歌曲的原曲也是美國民謠,叫「我那陽光燦爛的老家」(My Dear Old Sunny Home),他是知名美國民謠作曲家海斯所作的曲。
蔡潔:經李叔同填詞,表現的兒時 情境,憶兒時的歌詞樸素真摯、委婉自如、幽思又智慧,充滿對生命的思索,聽了真有回到兒時的感覺,味道就是中國民謠。
劉珍:是啊!李叔同為我國近代音樂作出了許多卓越貢獻,一些貢獻和成就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開創意義。
蔡潔:1901年,李叔同考入上海南洋公學特班,成為蔡元培的得意門生。1902年冬,南洋公學發生罷課風潮,學生相繼退 學。1904年,愛國運動風起雲湧,李叔同與黃炎培等在上海創設了「滬學會」,以「興學」和「演講」的方式,傳播愛國民主思想。
劉珍:1905年,李叔同曾手書《祖國歌》的詞譜,這首以中國民間樂曲《老六板》為基本曲調的歌曲,抒發了強烈的愛國熱情, 深受青年學子們的歡迎,很快就由上海傳唱到其他城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蔡 潔:1905年,李叔同編印出版《國學唱歌集》,歌詞選用了《詩經》、《離騷》、唐宋詩詞等,表現出作者深厚的「國學」底子和對國學的重視。
劉珍:1906年,李叔同獨自在日本創辦了《音樂小雜誌》,在日本印成後,寄回國內發行。這本雜誌雖然只發行了一期,卻是中 國近代音樂史上的第一本音樂雜誌。這本雜誌包括圖畫、插圖、樂史、樂典等欄目,除樂典、三首詞作、部分插圖的作者是日本人外,其他內容(包括封面設計和水 彩畫)都出自李叔同一人之手,署名「息霜」。
蔡潔:在雜誌的「序言」中寫道:「蓋琢 磨道德,促社會之健全;陶冶性情,感精神之粹美,效用之力,寧有極歟!」他論述了自然界各種音響給人的不同共鳴和感受,並認為將自然界的音響加工成「音 樂」,就能發揮巨大的社會功能。這篇序文也體現了李叔同的音樂啟蒙教育思想和音樂觀。
劉 珍:這本雜誌還刊登了李叔同填詞編寫的三首樂歌:《隋堤柳》、《我的國》和《春郊賽跑》。《我的國》,豪邁壯闊的歌詞充滿愛國激情,表達了他希望祖國富強 的強烈願望。
蔡潔:李叔同還根據日本石原小三郎的《西洋音樂史》中的資料,編寫了介 紹音樂大師貝多芬的文章,並用炭筆精心繪製了「樂聖貝多芬像」。李叔同不但是第一位向國人介紹貝多芬的中國人,也是尊稱貝多芬為「樂聖」的第一人。
劉珍:李叔同在《昨非錄》一文中,還對音樂簡譜和五線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十年前日本的唱歌集,大多數都使用 1234的簡譜。現在從幼稚園唱歌起,都用五線譜。我國的歌唱集與各學校音樂教授,大多用簡譜,是不合宜的。」並且針對自己剛出版不久的《國學唱歌集》沒 能身體力行使用五線譜而痛悔自責:認為這是他一件愧對自己良心的事情。他並囑咐友人,不要再發售並毀版以補過錯。
蔡潔:李叔同從一個富家風流公子和文壇名士,變為一個剪掉辮子改穿西服的留日學生,變成一個西裝革履佩戴金絲眼鏡的報紙編 輯,變成穿長袍馬褂足蹬布鞋的教師。1918年農曆七月十三日,李叔同結束世俗生活皈依佛門,出家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最終成為佛教的律宗大師。他以 苦行僧而終其一生,李叔同把他在人生的各個階段中的角色,都發揮到了極致。
劉珍:我 們可以試著揣摩一下知識份子在變動劇烈時代的心境,那時候的知識份子都有熱情敏感的心靈,但這股熱情敏感的心也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狂熱的投身於各種革命 洪流中,一種是不堪挫折,苦悶失望,轉而玩世不恭。
蔡潔:是的,李叔同他是綜合了這 兩種心境,因此他會出家當和尚就不能簡單的看成是一種怪異,但是也決非只出於單純的社會原因。他之所以走入佛教中最嚴謹最規束的一門,正因為他有一段最燦 爛最浪漫的藝術生命。
劉珍:李叔同從日本留學回國到1918年出家為僧的幾年,是他 藝術教育和樂歌創作最重要的時期。在我國音樂教育剛剛起步,對是否需要音樂教育尚有不同意見的情況下,他毅然選擇了音樂和美術教育工作,並全身心地投入, 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蔡潔:我國近現代音樂起源於大多用外國曲譜填詞的「學堂樂歌」, 李叔同就是「學堂樂歌」的重要作者。李叔同填詞和選曲配詞的音樂作品有近百首,確切數目已無從考證。
劉珍:《中文名歌五十曲》歌集中收錄的大多是李叔同1912年至1918年所作的樂歌。歌集一經出版,就被各地學校選作教材, 連續再版十次,成為中國近現代傳播時間最長、發行量最大的教學歌曲集之一。這本歌曲集的《序言》中指出:「李先生有深大的心靈,又兼備文才與樂才,因而當 時能兼作詞曲者,也只有李先生一人。反映了李叔同在樂歌創作中的地位。
蔡潔:他也是 中國近代美術先驅,話劇創始人。凡詩、文、詞、歌、字、畫、音樂、篆刻乃至戲劇,無所不習,而且都是盡善盡美,有著開創性的貢獻。在二十世紀初年,已是藝 壇首曲一指的巨匠大師。
劉珍:李叔同歌曲中流傳最廣、影響最為久遠的一首樂歌就是 《送別》。《送別》的歌詞實際上是他「悲欣交集」人生的真實寫照,感人至深,搭配上美國作曲家奧德威的曲譜真是天衣無縫。
【音樂】
劉珍:聽眾朋友,您現在收聽的是希望之聲國際 廣播電台文化咖啡館,我是劉珍。
蔡潔:我是蔡潔。今天為聽眾朋友介紹的是中國現代藝 術之父—李叔同。我們知道李叔同到後來是選擇皈依佛門,出家成為弘一大師。
劉珍:抗 日戰爭時期,弘一大師提出「念佛不忘救國,救國不忘念佛」的口號,並身體力行,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在宗教界產生重大的影響。
蔡潔:是啊,那是弘一大師在一九三七年倡導的。當時日本侵華的氣焰囂張,大師居住在廈門萬石巖,他把居室自題為「殉教」室。 大師的愛國愛教的精神永遠為後人歌頌。
劉珍: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大師習書最後 墨跡「悲欣交集」四字,在徹悟止境中圓寂於泉州溫陵養老院。享年六十三歲。
蔡潔:音 樂家許常惠先生在<近代中國音樂史話>中指出,李叔同的音樂成就是中國「開天闢地」的創舉──他倡導樂歌,最先接受西洋音樂,最早用五線譜作曲最先把西洋 音樂引入師範音樂教學。
劉珍:是的,這本近代中國音樂史話書中收集的論述與歌曲,豐 富而有系統,而且都經過詳細校對,是欣賞弘一大師音樂才華和偉大成就的寶典。
蔡潔: 這位20世紀初在中國享有盛名的藝術家,他是現代藝術啟蒙教育的先驅者,就像流星劃過夜空那樣的閃亮。
劉珍:李叔同先生青年時才藝出眾,是名重一時的風流才子,是一位充滿傳奇經歷而又多才多藝的奇才。他傳奇的一生是從絢麗步入平 淡,這一極具戲劇性的轉折為世人留下令人咀嚼不盡的精神財富。
蔡潔:是啊,由風華才 子到雲水高僧,由高峰至低谷,怎不令人愕然呢?他傳奇般的一生充滿詩意和神秘感,今天的人們,觀照昔日弘一大師的塵緣蹤跡,想必會多一份對人生的感悟和啟 示吧!
【音樂】
劉 珍:聽眾朋友,今天我們節目時間也到了,劉珍與蔡潔在這裡感謝您的收聽,我們期盼下周同一時間文化咖啡館節目再見囉。BYE BYE!
蔡潔:聽眾朋友我們下周文化咖啡館節目再見了。BYE BYE!